【腾讯云】9.9元体验2万分钟实时音视频通话,支持1对1或多人音视频通话,单房可支持300人同时在线,10万人同时观看;全平台互通高品质通话
“人车关系发生转变的同时,购买决策因素也在变化。品牌跟消费者交朋友的场域也不可逆地在改变。”

撰文|樊荣章

编辑|翟文婷

当一个行业走在变局地带,首要任务就是如何自我表达。

汽车就是如此。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工业,能不断穿越时代,就因为汽车与人的关系始终紧密,但又不断变化。

过去汽车的职能核心是代步工具,在此基础上被延伸出男性的身份、家庭偏好等因素。你从汽车电视广告总是突出尊贵、安全等字眼,体现的是家庭场景就能看出一二。汽车品牌的表达总是给人一种「好马配好鞍」的匹配感。

现在的汽车价值定义发生根本转变:代步是汽车基本功能,但因为电动系统的介入,汽车电子产品化,像手机一样,变成人的智能助手甚至朋友。

这是一次科技革命,也是一次行业洗牌机会。老牌车企和新玩家在同一个牌桌,行业拼杀的局面更激烈了。因为汽车行业早就从增量扩展变为存量竞争。

最重要的是,人车关系发生转变的同时,购买决策因素也在变化。品牌跟消费者交朋友的场域也不可逆地在改变。

这不亚于汽车工业自身的革命。汽车作为高客单价、超低频的特殊消费品,营销也是价值体现的其中一个环节。数字化时代,汽车营销命题含义在增厚,也在被修改。

一、汽车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流量?

人车关系转变背后,指出一个严峻事实:汽车已经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。

品牌与车主不再是一次买卖关系,交易只是开始,此后全生命周期、多场景的服务与陪伴才真正开始。

更致命的是,汽车市场是标准的买方市场,已经从增量变为存量竞争。换购需求正在替代首购,成为车企争夺的主要市场。德勤预估,2024年新增换购人群比例将超过60%。

积极的一面是,这些目标人群都是网民。他们每天活跃在网络各个平台,消费内容、购买商品。消极的一面是,车企要跟同行竞争,看谁能成本更低、效率更快、更精准地捕捉到自己的目标人群。

解决汽车困境似乎也不是什么独门秘籍。所有品牌都在做的事,就是种草。

万物皆需种草,但汽车行业跟一瓶洗发水、一件衣服的种草逻辑不同,有时候汽车消费其实跟身份、自我认同、情感属性相关。所以更需要场域有定义能力,穿透圈层的能力,甚至某种程度上的权威。

这就回到一个问题:汽车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流量?

现在广受推崇的社交媒体,因为用户时长优势,是快消品、珠宝玉石等品类的重要种草阵地。同时也是汽车品牌、经销商的传播领地。

社交媒体的优势是,UGC的创作模式,车企可以借助KOL、KOC进行民间创意,培养潜在用户。讲故事的语态显得亲民。

当然,社交媒体最具吸引力的还是广泛的用户基础。以微信为例,海量用户能为车企广告投放提供巨大的公域流量池。此外,社交生态的沟通界面对车企很友好,一键授权登陆、内容更容易被裂变传播,拉高品牌推广的热度,突破传统线索的获取模式。

但社交媒体也有短板:当内容作为车企营销的核心驱动力,UGC创作缺乏专业和权威;人群泛化也使得车企筛选目标用户成本高,品牌容易错把围观当影响。

车企很聪明,当然知道这点。所以视频内容平台依然是他们与消费者建立网络连接的重要通道,以中长视频内容占据受众时间和心智,不断向后链路渗透和下探,且现在已经有品牌探索出新的玩法。

本质上,内容营销的边界在变得模糊,对互联网流量的理解和运用也进入新的阶段。

比如,汽车品牌历来跟体育、科技、旅游包括综艺等内容紧密结合,尤其他们常年像探照灯一样寻找爆款IP,寻求联名、植入甚至共创。

品牌定义是门玄学,跟谁站在一起很重要。而讲什么故事,怎么讲故事,又是科学。

二、内容是核心驱动力

梅赛德斯-奔驰就是讲故事高手。

今年4月份上海车展期间,何同学对话梅赛德斯-奔驰全球CEO康林松的短片发在腾讯视频,很快引起众人关注和热议。这是继何同学访谈苹果CEO库克之后,第二个用全英文采访的商业领袖,自然吸睛。

如果不是这场正式访谈,很多年轻人知道坐拥千万粉丝的何同学,未必知道2019年才担任奔驰CEO的康林松。Z世代可能知道奔驰的高端定位,却可能不清楚这个老牌车企的自动驾驶积累和技术创新。Z世代是不接受说教的一代,更强调自我验证。他们眼中求真、动手能力强、懂技术的何同学,是可以代替自己去验证的。

这个访谈是腾讯视频搭起来的场子,是打破行业常规玩法的一次新尝试。他们本身就擅长发掘IP,放大IP价值,所以这是对《老板好,我叫何同学》的一次延伸和嫁接。结果也没有令人失望。这次跨界对谈获得全网1.5亿的曝光,视频上线后短短几天,总播放量就突破2231万,更收获了30万+互动。

不论车企是希望借助社交媒体还是视频平台影响消费者心智,回到本质,核心驱动力都是内容。只不过前者是UGC创作,后者则是产业制作。但最大不同在于,后者是借力打力,有IP做底层支撑。

联合内容IP,辐射车企难以触达的领域,利用内容影响力,在反差感与CP感、破圈与入圈之间寻找连接点,最大限度地卷入消费者参与。这本身就是车企的基本诉求和常规做法。

比如奇瑞汽车体现自己的科技感,可能没法像奔驰一样搞一场对谈,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路。那就是借IP之名,讲科技之实。《三体》就是他们不愿错过的选择。

这部国民级科幻剧作,承载了无数人的期望。奇瑞在瑞虎8 PRO发布节点,选中《三体》,深度共创,剧中贴片植入,车型微电影制作等玩法贯穿剧集整个播出周期。甚至还邀请剧中主要人物叶文洁的扮演者王子文做代言,打通剧内剧外场景,令人印象深刻。这是心智种草,内容移情的另一种打法。

对于汽车这样高客单价、低频消费,谨慎决策的商品,购买决策因素越来越复杂。有时候是感性与理性同时存在,直觉和主观经验都在不可考量地发挥作用。

所以共情营销是汽车行业努力追求的结果,切入当下大众情绪,借社会热点/节日势能,创造与消费者的连接。所以,车企一般不会放过大热IP,寄希望用户对IP关注转换成品牌好感与资产。

沃尔沃冠名《十三邀》,本质上就是认为,十三邀的观众与自己的目标受众一致,大家都追求价值感,严谨思维;相比之下,捷豹更想传递优雅生活方式,就会选择与上海交响音乐厅合作,腾讯视频将其做成一档主题演讲活动。

三、走出品牌营销的误区

仅仅拥有IP号召力是不够的。汽车产品的特殊性,也对营销平台的生态资源和协同能力提出要求。最简单的,从内容到产品的移情,线索收集,购买转化等等后链路环节,怎么承接?

基于互联网流量思维,精准找到有购车需求的目标人群,传递汽车理念、功能、品牌调性,继而完成线索收集到购买转化,乃至完成交付,这才是营销的终点。

不论社交媒体还是视频平台,线上营销本质都是种草心智,收集线索,后续还需要线下体验,交付。相比其他品类,汽车从种草到成交的链路更长。

这里必须澄清一点,很多人提到视频品牌广告,更多还是停留在分众或是电视广告的印象阶段。以为就是一种花式宣讲,单向输出。数字化时代,这个刻板印象应该改改了。

一些没有历史包袱、懂用户生态的汽车新品牌已经找到了全域新玩法。

比如极越。这个百度与吉利艰难合作产出的第一款智能车,承载了双方的重要期望。这是基于新动力、自动驾驶概念的原生智能产物。与其他汽车产品不同,极越的亮相可能就决定了消费者心中的形象,所以「出生」故事讲得好不好,至关重要。

除了亮相,极越人机交互的特点还需要与用户即时互动,有现场感受;新产品自然需要IP明星的加持;还需要从意见领袖到大众群体的传播;种子用户反馈,线索收集等等。

这个营销目标多样,也很复杂,几乎涵盖一个汽车产品全周期传播。

但是极越有个好处,这是个新品牌,没有历史包袱,可以从0开始讲故事,也可以尝试各种新玩法。所以他们大胆将腾讯旗下的生态资源,都利用起来。

他们是这么做的:发布会预热阶段,通过CEO官微联合腾讯视频邀约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马清运、腾讯体育NBA 主播美娜等五大KOL以及明星嘉宾发布互动H5直播预约海报,面向用户发出观看直播邀请,为腾讯视频、视频号两大线上直播阵地预热引流。

发布会现场,腾讯视频没有按照传统汽车发布会模式展现内容,而是以极越CEO夏一平的现场演讲为主导,与品牌共创的试驾VCR,并且创新地采用智能AI伙伴SIMO作为发布会的开场主持人,让现场充满场景感的交互陪伴,近距离、有温度低传递出「不止助手,更是朋友」的AI汽车机器人理念。

除内容创新外,当天微信看一看专题页等全域生态为发布会快速引流;KOL和汽车垂类媒体则在社交媒体分享测评和驾驶体验,场外与场内联动,共同扩大声量。

发布会结束,但是热度不能终结。公众号、视频号会帮助二创继续裂变传播,进一步种草用户心智,包括触达圈层用户,鼓励他们预约试驾。

这是新车企利用腾讯生态资源打开营销局面的一个新尝试:从品牌定义到用户心智建立,甚至到链路转化,一次事件策划承载了不同阶段的营销目标,是值得行业重思的一个样本。

这种打法能否被复制需要具体案例分析,但是折射出汽车行业营销的趋势:产品全生命周期,玩法多样以及强场域特征。

车企需要打开思路,平台也得有能力承接。这是双向奔赴,也是双向要求。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网络产品专场特惠,流量包1分钱起,负载均衡7.3折起,最高可领299元NAT网关代金券,速来抢购
Top